“三居”成型!带你纵览哈工大与中国空间站伺服扭矩控制精度怎么调

通过实施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以及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共6次飞行任务,验证了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等8项重大关键技术,创造了中国航天员最长连续在轨飞行183天的纪录,开展了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 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哈工大为“空间站舱段运输专列”贡献硬核技术: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序幕。

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第二步任务中,我校数十项技术成果成功助力,荣获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集体等多项荣誉。

中国空间站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5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助推级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气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涡轮的做功能力,解决了涡轮与泵匹配中驱动力欠缺的关键问题,助推长征火箭总推力破千吨。该技术还应用于长六和长七火箭。

2022年4月,经全面系统评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

中国空间站建造分关键技术验证和在轨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现在跟随小编一同了解中国空间站建造背后的哈工大力量。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实现长征五号氢氧发动机管束式喷管延伸段的自动化生产。✦金属橡胶阻尼环技术:解决长征五号高真空、大温差、强辐射等极端工况下阻尼减振难题,助力核心舱、问天舱、梦天舱发射成功。该技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自动化焊接装备:有效解决超薄异形管焊接变形难题,

发动机气瓶热防护:成功研制出一种轻质高效柔性绝热复合防护结构,解决了长征五号二级发动机舱内热防护难题,为火箭穿上“热防护服”。

国内首次在液氢涡轮泵上采用高速重载低温自润滑陶瓷轴承:助力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预研、方案改进、长程试车和技术定型。

文章已创建 76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