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我们研究者角度再深化地去想,以上的三个i不是并列关系,其实还有着互为因果、相因相承的内在关系,时间原因不展开了。在以上的时代趋势下,今天再来谈“敏捷”就不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了,而应该成为企业存续、发展的生命线。
非常感谢主办方,我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研究组织生态、人才机制的创新,我们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结论、国际和国情并重、商业与人文交融。今天围绕主办方“敏捷”的主题,我的题目是“组织与人:活性联接、敏捷创新(Agilely Allying Agile Actors)”。其实“敏捷”的概念用到管理上并不新鲜,2010年左右,敏捷组织这个语境就曾流行起来,但实事求是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管理学者就提出战略、组织上的“柔性”,甚至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组织应该是“有机化”的。今天语境不断在翻新,但是本质性的原理原则一直在那里。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让企业失掉“客户价值本位”这个初心的元凶。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毫无新意的观点,世界都”网化“了,其实是市场经济、企业组织发生的一个最经典、最本质的原则,进化成”网络体“,事实上只有极少企业真正恪守这个本质初心。也必然要从层次分明、条线分割的“结构体”,谁是我们最应该为之而敏捷的对象?我们强调回归客户价值本位,连接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密度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快更深。从主体的角度,所谓以客户为中心,比如现代公司治理逻辑中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这个原则本身,那么今天和未来的组织,谁都会说客户最重要。把客户作为企业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第一优先级,对于企业而言,就会脱网、失去生命力。你作为公司里工作的一员,你对谁最敏感、最在意,
信息、知识的快速传播与对称,带来了”创新创造权“的众化,也就是我常说的,知识权解放之后,每个人都有创造创新权,今天有生命力、创造力的组织,是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起点、创新的原点,只有每个细胞是激活的,整个组织肌体才更有活性的敏捷体质。
为什么今天说敏捷变得更加重要?我认为有三个时代背景趋势,是大势所趋,我简称为“3i“时代:
让人和人、人和组织、要素和要素、组织和组织,否则无法和整个网络化的基础设施联接,但是很遗憾,说的浅白一些,大家可以自己快速反思一下,你的企业到底是对客户最敏感、还是对股东最敏感、还是对员工最敏感、还是对领导最敏感、还是对政府最敏感……?在座的各位伙伴,把客户作为敏捷的第一动因。你平时在与他人的交互中,要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最会看谁的眼色?是客户吗?互联网显然深刻改变和推动世界进化。
以前的管理学基本上是以组织化、计划化、结构化、控制论等为基本导向的,都是帮我们如何去规避不确定性,管-管控住、理-有秩序,以管制变、以刚克柔。但实际上今天的高度不确定性是难以规避的,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拥抱不确定性“,这个说法不新鲜,但是真正理解和做到拥抱不确定性不容易,意味着人和组织要变得比环境还不确定性,习惯于”认知不闭合“、有的只是不停歇的迭代。
概括而言,在我看来敏捷的本质是“活性”。敏捷化的组织与HR,在今天的互联时代,就是要能够有效地建立与内外部各相关方伙伴的联接与交互,在活性化的联接与敏锐化的交互中,共同创造、分享价值增值。当然,如果公司还有很好的数据基础,把data和data连接起来,发现规律,把数据转化成工具,把科技和人连接起来。所以,敏捷的本质特征,其实就是活性。让组织、人与管理机制保持一个有机化联动,一个活性化交互的状态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