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碳达峰,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以上,根据FAO的保守估计,减少农业部门的碳排放将是未来几十年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寻找可行的农业脱碳技术方案是首要解决任务。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因此粮食产量至少需要增加70%才能养活全部人口。
牲畜,特别是反刍动物(如牛),会在正常消化过程中(称为“肠发酵”)产生甲烷,此类排放占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产生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也是另一个重要部分。此外,牧场和渔船燃料消耗所导致的排放等也归类于畜牧业和渔业排放。
因此,要实现碳中和,能源活动领域的零碳燃料替代是核心内容,同时要加快交通运输、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脱碳过程。
21%的排放来自与农作物生产,6%来自动物饲料的生产,主要归因于化学肥料(如尿素)、有机肥料和农药的生产和施用过程中释放的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对于水稻等一类采用浸水种植的作物,在灌溉模式下,土壤中残存的腐烂植物分解也会产生大量甲烷。另外,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对使用氮肥对土壤进行管理,在增加氮的利用率的同时也释放了一氧化二氮。
农业生产占用了全球50%以上的可利用土地,消耗了超过地球70%的淡水,78%水体富营养化也归因于此,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农业碳排放增加了14%(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2020)。
根据PBL挪威环评机构的数据,2018年全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5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速为2%,碳排放量前五的国家排放了全体62%的温室气体,依次为中国(26%)、美国(13%)、欧盟27国家(8%)、印度(7%)和俄罗斯(5%)。
农业生产扩张使得牲畜土地使用量、消费类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农业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贯穿于从种养业生产、到能源和投入品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具体可分为四个部分(括号中数字为该环节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碳排放问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热议。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是推动发展方式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而农业拥有绿色生态的鲜明底色,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征程中,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碳中和,也称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如自然碳汇、碳捕获与封存、地球工程等)。
能源活动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2017年能源活动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3%,农业活动排放占 11.8%,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排放占6.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比为5.7%,废弃物处理排放占3.2%。
农业等部门温室气体排放虽然目前占比较小,但减排路径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一方面,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另一方面,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