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农业、林业等土地利用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净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1/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尽管目前其碳排放远低于运输和能源供应,2050年农业产业或将成为最大的排放源之一,推动农业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农业绿色发展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印发,绿色发展理念正式纳入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后,我国采取系列有力举措,通过投入减量、绿色替代、循环利用等方式,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对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仍将较高,农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压力较大,农业碳减排不容乐观。
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威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早在2009年我国就提出,要在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较2005年要下降40%~45%的目标。2020年,我国进一步提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达到峰值;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我国应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本文在梳理农业“双碳”目标与农业绿色发展关系基础上,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在物质条件、科技支撑以及政策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以“双碳”目标为约束强化绿色导向,也是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通过农业减排措施贡献碳达峰,促进农业固碳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十四五”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向农业绿色高质量进发的开端期,2021年9月,尝试提出促进农业减排增汇提效的路径。提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农业增汇功能助力碳中和。
因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气候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刻影响。应对温度上升、减缓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诸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方向之一。其中,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是位于电热生产之后的第二大碳源,同时,因农业生态系统源和汇的双重特征,使其更加成为被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我国学界对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变动趋势、排放影响因素及相关政策设计等展开了系列研究。总体上看,农业碳排放总量的计算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表层被破坏带来的N2O 排放、农资投入带来的碳排放、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动物养殖带来的碳排放中的几种或全部。纵向看,我国农业碳排放大体经历了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平稳增长、因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农业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和因对环境问题反思导致的农业碳排放趋于平稳达峰三个时期,或可进一步将平稳达峰时期细分为平达峰期和稳控制期。横向看,我国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效应,即空间集聚性、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特征;排放来源从种植、养殖各占一半到种植、养殖、能源消耗“三足鼎立”;排放效率随着碳排放强度下降、排放密度提高而有所提升。对我国农业碳排放有总体认识的前提下,既有研究从宏观经济水平、农业经济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农业贸易开放程度等角度出发,对促进或抑制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因素做出讨论。在此基础上,从积极推进法律法规制定、低碳技术创新、调整农业结构、加大补贴力度、增加公共投资、强化区域均衡、引入优质外资、优化外贸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