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隐书局特邀资深媒体人畸笔叟老师在大隐精舍开展《上海的腔调》主题阅读活动,围绕“吃、说、做事、做人”四个方面,与读者朋友一期聊聊上海文化中的腔与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生活里的大事,一日三餐,不仅关乎着生存,更是将历史沿袭、文化传承融汇其中,上海话里有关吃的俚语就是如此。
畸笔叟,真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28年。曾经打造过沪上知名电视栏目《东视广角》《今日印象》和《闲话上海滩》。著有散文集《上海穿堂风》《上海野狐禅》《上海小日脚》《上海壁角落》和《上海名堂经》《上海有声色》《上海有嚼头》,以及短篇小说集《红土纪丽》。
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反复流连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马路上,而最适宜上海的标签就是腔调。不停歇地追求着街角那快要消失的童年滋味。腔是有风格有故事有温度的表达,对每一幢风格各异的楼房曾经有过的故事魂牵梦萦,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调是既不拘泥亦不随意的标准。
从吓煞人香、阳葱面、瞎扯讪,再到偷冷饭、倷娘大头菜、熏癞水、烂熩三鲜汤等等,都充斥着浓郁的上海方言特色。那么,这些俚语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们背后又蕴藏着怎样岁月变迁的故事?